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徐静
大学应加强本科教育 适时进行自我评估
本科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阶段,是大学教育的主体组成部分。王定华认为,应该动员大学加强本科教育,适时进行自我评估。衡量一所大学整体实力时,要将其本科教育作为重要指标。关于对本科教育的评价,他提到,一是要体现“以本为本”的原则;二是要体现“四个回归”的原则;三是要体现质量导向的原则;四是要体现公平客观的原则;五是要体现通识教育的原则。此外,对于“双一流”建设进展的评价,王定华认为,第一,必须要考虑到具体的领域和学科,这是由于目前国内有的大学虽然总体实力很强,但是部分学科不一定很突出,有些大学的学科在某些领域具备很强的实力,但是整个大学的实力未必很强。第二,高校的评价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短期内不宜马上搞末位淘汱,而应根据高校的表现,适时地对“双一流”名单做点“加法”;第三,在“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国内高等教育界在聚焦国内的大学的同时,也要借鉴国外优质高校的做法。
动态调整应以“增量”为主
王立生认为,在“双一流”建设评价过程中,必须要谨慎、恰当地使用“绩效评价”,要注意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如果方法采取不当,绩效评价就可能会给“双一流”建设带来负面的影响。
王立生提出,是否可以在“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引入其他的评价理念和技术框架,以丰富和完善“双一流”评价,是他近期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问题。王立生在会上简要介绍了“教育效能”这一概念。他说,这一概念和实践在国内国外均已有很长一段时间。目前,我国国内主要是基础教育界在研究和推动“教育效能”。对于如何把这个概念运用到高等教育评价当中,国内虽已有人写过相关文章,并提出了一些方法,但是,可否以及如何具体落实到“双一流”建设的评价上,却还少人问津。他认为,“教育效能”评估或许能产生比“绩效评价”更为缓和、更稳妥的效果。他解释到,这是因为“绩效评价”主要采取的是量化评价的方式,但是在评价“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有很多指标是无法单纯地用量化的办法进行评价,例如,高校的“投入”和“产出”本身就有很多无法量化的概念。
同时,王立生建议,按照“双一流”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阶段性目标设计,到2020年时如果进行动态调整,可考虑以“增量”的调整为主。他指出,那些在第四轮学科中排名靠前的学科,如在未来动态调整时能够有机会跻身“双一流”建设学科行列将是令人皆大欢喜的事情。
“以评促建”有助于加强学科建设
王孙禺指出,“双一流”评价是必需的。很多学者正在探讨“双一流”的评价体系和实施方案,很多高校也非常重视这类评价。这充分体现了“以评促建”的积极意义,有助于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他指出,在评价标准中,要充分体现教师在高校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加强教师相关的评价指标设置。一所高校的教育水平和声望是由成百上千的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平凡教师建立起来的,不能仅靠几个知名教授。
他还指出了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得到了普遍重视,但也有泛化的问题。他认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不同之处是高等教育是划分学科的,是有专业的,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与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有本质上的区别。基础教育是为了提高民族文化水平,高等教育是体现国家科学技术文化水平,是反映国家竞争力的。学生不能进入专业学习太晚,以避免因专业知识与能力欠缺走上社会成为“半瓶子醋”。
他评价“广州日报系列大学排行榜”评价体系影响很大,需要坚持下去,进一步提升科学性、扩大认可度。现在评价体系很多,“广州日报系列大学排行榜”可以为大家提供新的视野,提供多种参考。
高校多样化发展 政府分类管理
研讨会上,李茂国发言认为“双一流”建设将极大地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协同创新计划”“双一流”建设等,持续地推动高校发展,使高校的水平有了显著提升,这是中国特色的教育财政政策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李茂国根据自己在重庆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任职的经验,介绍了“双一流”建设促进高校内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科研体制改革所发挥的作用。
对如何搞好本科教育,李茂国表示要坚持高校多样化发展、政府分类管理的政策模式,因为,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本科教育。从宏观层面看,一个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目的有三个,一是为了人类的发展目标,二是为了国家的发展目标,三是为了个人的发展目标,要服务以上三个目标,比较好的办法就是高校多样化。从中观层面看,中国的产业是全行业、全产业链分布,无所不包,对人才的需求极为复杂,要满足全社会的人才需求,比较好的办法也是高校多样化。从微观层面看,各个高校、学科、专业、教师和学生,千差万别,要做到因材施教,比较好的办法还是高校多样化。但这并不是说高校可以自由发展、随意发展,发达国家的高校,其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都是由举办者即校董事会或者政府来决定的,还有通过法律来规定的。我国的高等教育应避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弊端,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分类管理。
评估三个作用:导向、激励和监督
施晓光认为,“双一流”高校建设是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同时也符合世界教育潮流与趋势,但中国一流大学建设需根据中国实际国情开展,既要参照国际标准,也要突出中国特色。我国高校整体教育水平还不强,即使北大清华走进世界前十,也不能代表中国高校教育已经很强,“双一流”建设就是要打造一批中国的“北大”和“清华”。关于“双一流”建设评估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必需的。评估的作用有三个方面:导向、激励和监督,三者都重要。
“双一流”评估要考虑绩效,但不能“绩效至上”,尤其是“双一流”学科评估不仅要评学科建设本身,还要将之放置于学校整体发展中来考核。评估要看三个东西,一看变化,“双一流”建设期间,是否有所作为;二看发展,学科队伍、成果等是否增加,规模是否扩大,学校是否支持是否到位;三看提高,最后还要看数量增加后,质量怎样,是否有所提高。他认为,在评估过程中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认识问题,比如认为引进人才是加快建设“双一流”的捷径,于是出现高校“抢人才”的现象,切忌跟风随大流;二是工具主义思维,急功近利思想。可以搞“双一流”建设“试验区”,评估不应追求大而全,也可以针对某个单项重点评估,追求自身特色与亮点,才能在众多评估中脱颖而出。
考虑评估交叉学科
广州日报数字与数据化研究院已经连续三年发布了国内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其中“2018学科榜”坚持成果导向,已对587所高校的90个学科进行科学评价,实现对国内大学学科(不包括艺术类学科)评价的全覆盖,在评价的高校数量和学科数量上均多于2017年,实现了巨大的进步。
在谈及如何更有效地对高校学科进行评估时,秦惠民教授认为,广州日报在学科评价上还可以进一步创新思路,做出新意。目前国内的高校排行榜,学科都是按照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的《学科专业目录》列出的一级学科来进行评估的。这当然是需要的,能够与目前官方配置资源的各种要求相匹配、相衔接、相适应。这个需求倾向,是由公立高校的资源配置方式和制度场域决定的。
但广州日报排行榜作为一种非官方的排行榜,属于第三方评价。他认为,可以选择一些相对成熟的、同行认可的、不在目前《目录》中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来进行评价,目的就是打破《目录》的束缚,进一步促进这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被认同和发展,支持和扩大这些学科的影响。还可以把一些重要的、影响较大的二级学科纳入我们的评估,突破都是对《目录》中一级学科进行评估的框框,同样也是为了促进这些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适应未来发展的学科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样才可以体现出我们的排行榜与其他排行榜的区别、特色与个性,更好地发挥作用,表现广州日报排行榜所具有的适应未来发展的方向性、引导性和前瞻性。
是否一流应由国际同行来综合评判
雷庆认为,“双一流”建设作为国家投入巨额经费的一项重大计划,评价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但是目前来看,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仍旧是个困难的事情,这是因为大学的办学标准本来应该多样化,而且很多标准也不能数量化,如果制定了统一的数量化的标准,很有可能会出现大学想方设法以合理或者不合理的方式来达到标准的乱象。
对于如何进行“双一流”的建设评价,雷庆教授提供了自己的思路,对于进入到“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对象,并不意味着认定其就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实际上应该是国家给予经费,而进入名单的学校则可以使用经费进行投资建设,最后来评价大学是否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的建设任务。建设任务完成好了,至少可以表明大学和学科在向着一流方向迈进。至于是否达到一流,应该由国际同行来综合评判。
另一方面,雷庆教授肯定了广州日报系列大学排行榜的成绩,赞同了广州日报以做公益的想法来做大学排行榜,认为广州日报此举将会对高等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在谈及 “双一流”体系评价的过程中,周光礼认为,“双一流”的评价包含了以下几层关系:第一是“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关系,他认为“双一流”的评价应该是“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结合;第二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第三是水平评价和绩效评价的关系,第四则是自评和他评的关系;第五为“学科评价”和“学校评价”的关系。周光礼教授认为,“双一流”的“绩效评价”应该以学校评价为主,不应过于强调学科评价,否则,不利于学校整合资源、不利于学科交叉。
周光礼非常重视学科制度的创新,认为高校的制度创新应是评估体系内的一大因素。同时,周教授还高度赞扬了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将要设置的“中国高校管理创新奖”的想法,周光礼教授提到,在“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本科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他说到,一个学科在科研上取得的成绩的确能反映这个学科的水平,而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反映的是一个学校的整体水平,因为本科的教育载体是专业,而专业具有跨学科性,专业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
王小梅认为,任何评价都具有导向性,“双一流”建设国家投入巨大,实施绩效评价完全必要。绩效评价是国家统筹治理高等教育的手段,也是政府、社会以及高校自身的必然诉求。但是对“双一流”建设实施绩效评价,评什么、怎么评,值得思考。
怎样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正向引导且不干扰高校“双一流”建设?她认为,首先,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首要标准,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二是要把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责任担当,引导“双一流”建设高校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三是要彰显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要瞄准“世界水平”,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坐标系,但“中国特色”始终是“双一流”建设的底色,要立足中国,解决中国问题,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国际通用标准。四是应兼顾原有基础与建设成效的评价,“双一流”建设既要体现扶优扶强,但也要给予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更多的发展空间。最后,要最大限度地给予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空间和时间,要让学校静下心来,踏踏实实搞建设,要静候“双一流”建设成果的呈现。
既培养科研人才又培养教学人才
从政策科学的角度来看,“评估”应该是政策执行到最后的收尾阶段,实际上是验证政策制定的目标有无实现。“双一流”制定的时候尚未有具体的目标,如何进行评估会变得非常困难,如果到收尾阶段再给出评估体系,那么更像是对所有高校建设情况进行“摸底”,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评估。周详提出,如果以这种初期目标不明确的方式进行评估,那么评价的效果有限且评价周期也会相对延长,将出现大量为指标而指标的现象,影响学校实质发展。
周详认为,既要培养教学人才也要培养科研人才,应该成为“双一流”考核很重要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针对学科评估的数据,周详认为,所有的数据都是静态的东西,主要看持有者怎么去分析,如果分析得好能够对学校的发展有实质帮助。广州日报作为客观的第三方,教育部与学校不方便直接添加的指标,广州日报大学排行榜可以添加,并以此对学校进行客观评价,作为独立的声音,透过数据来引导学校更好地发展,制定中国自己的标准,为国家学术和知识的发展做增量。
“双一流”建设要做成一种长效机制
宁笔认为,作为第三方数据公司代表,他认为其工作涉及信息学与教育学交叉学科,他们拥有数据优势,希望与高校及媒体机构加强合作,展开各类创新性,研究性工作,科学合理地利用数据,比如SCI、ESI等,让数据在更大范围被采纳使用。
他认为,“双一流”建设应做成一种长效机制而不是工程建设。从工程管理的角度看“双一流”评价就应该考虑投入与产出的问题,此外要考虑“双一流”建设的初衷,包含高校本身及国家教育管理机构两个层面。在实际的评估中,应从目标设计、资源投入、绩效评价三个层次展开,缺一不可,同时应考虑哪些指标去度量每一个环节,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最后,本科教育在一流大学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故本科教育一定是“双一流”建设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